思政学科基地

  • 思政学科基地

  • 叶澜:一堂好课5个基本要求
    发布时间:2024-04-15浏览:0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
    01有意义,即扎实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

     

    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

     

    再进一步是炼了他的能力

     

    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

     

    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02有效率,即充实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

     

    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03有生成性,即丰实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04常态性,即平实不管谁坐在教室里,都要旁若无人

     

    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

     

    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05有待改善,即真实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

     

    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能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上一篇:必修3《政治与法治》真题命题规律与考向预测
    下一篇:低空经济是种什么“经济”?

    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校长风采

    校园风光

     

    东瓯快讯

    校园动态

    通知公告

    教学科研

    初中部

    高中部

    校本研训

     

    德育之窗

    初中部

    高中部

    校园安全

    垃圾分类

    党团建设

    党建园地

    团旗飘飘

    教工之家

     

    师生风采

    教师频道

    学生频道

    招生报名

    招生动态

    文化建设

    教育品牌

    办学目标

    育人目标

    办学理念

    一训三风

    校标释义

    校歌

     

    思政学科基地

    思政学科基地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