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学科基地

  • 思政学科基地

  • 【教学研究】复习课怎么上?
    发布时间:2024-02-04浏览:0

    来源:“真知局”微信公众号等,本站转载本文旨在助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研,向原作者和平台表示衷心的感谢。

     

    复习课的基本模式

    一、导入复习课题

    复习课内容对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如何激起学生对复习课的情感,对提高复习课的成效十分重要。因此复习课的导入应突出它的激发功能,使学生领悟到零散知识功能的不足,强烈地追求整合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对复习产生特殊的认知倾向。

    1.设置热点情景,直奔复习主题

    复习课的课题导入,要符合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尽量设置与本课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生活热点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

    需要注意的是:

    1)导入的目的是激起学生的认知倾向,要突出能力指向,要激起学生回忆联想。

    2)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导入课题,应当认真推敲。绝不能采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机械照搬套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要选用不同的类型。

    2.领会复习意向,愉快接受课题

    学生通过老师的导语,领会本课复习的必要性,明确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指向、方法指向和能力指向,愉快接受课题,立刻对复习范围内的知识线索和解决的问题进行急速回忆,以充实积极的心态转入复习。

    需要注意的是:

    1)教师在导语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内容,领会知识的特点、地位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从思想上进入状态。

    2)学生要结合复习目标领会复习的重头戏是什么,复习将要达到的境地是怎样的,自己具备的实力和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愉快地投入复习。

    二、知识整体建构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就使单元知识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整体建构是复习课中不可违背的一项原则。

    1.理清知识主干,互动剖析联系

    教师按由根(中心问题)到干(知识主干),由干到枝(知识联系),由枝到果(知识要点)的思维顺序,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教师可让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构建知识,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让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不当之处,其余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教师同步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

    1)要抓住主干,高度概括,将概括的结果从联系的角度,以逻辑结构的形式呈现。

    2)要协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将外部的学习控制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技能。

    3)要突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逻辑的、因果的、功能的联系),杜绝复述式概括,罗列式归纳,压缩式总结的复习方法。

    4)要注意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体系,不是单调地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所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

    2.自主总结概括,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回忆、概括,初步构建知识网络,并大胆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老师的点拨过程中,准确领会老师概括语言的含义,深化对所学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

    1)要有意识地与先前的知识网络接轨,让新知识向旧知识转化,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奠定灵活运用的基础。

    2)要注重领会网络所反映的逻辑关系,提高自己的归纳演绎能力。

    三、补弱完善深化

    根据学情对单元知识进行补弱、完善、深化是复习课的重要目标,找准难点和疑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找准难点和疑点的重要途径是对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梳理。通过归纳梳理,然后师生互动进行争辩、剖析、深化和完善,这是使学生理解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复习课上容易掀起高潮的地方。

    1.引导归纳梳理,点拨疑难问题

    教师要抓住知识的主干,根据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功能,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梳理,根据学生在梳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导思,激起争辩,重在深化对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牢固把握知识外延的情景条件,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为准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

    1)引导时不要搞成了教师复述教材。

    2)点拨时不要像播音员那样单向发出信息,要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参与和调控互动。

    3)师生互动的焦点是学生所暴露的问题。

    4)要让学生明确梳理的基本思路,归类的基本原则,概括的基本要点。

    2.分类归纳知识,完善深化问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和主要功能主动进行分类梳理,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度反思,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发现问题,通过争辩澄清误区,通过补弱完善知识。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动交流及时矫正。

    需要注意的是:

    1)要注重理清思路,不能是机械接受式学习。

    2)要潜心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互动解决问题。

    四、互动探究训练 

    复习课要精选一定数量的训练题组对学生进行探究性训练,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不断受到启发,不断发现规律,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

    1.典例互动分析,设置训练题组

    教师要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对知识的剖析意图,设置典型例题和跟踪练习题。对注意事项最好通过习题来说明,可以让学生犯错,再指出应该注意的事项;习题的设置最好是程序题组的形式,通过一个习题能解决一连串的问题;注意反馈,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1)在解析习题时,要有示范意识和方法培养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基本操作程序是深入读题—仔细审题—挖掘信息—处理信息—构建模型—规范过程—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要提炼出分析思路和做题方法。

    习题处理的基本方法是先让学生自主或互动研究解决,然后呈现结果,教师对做题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评析,诱思质疑,启发点拨,挖掘题目的深层功能,杜绝只追求正确答案的就题论题的做法。

    2)根据学生层次和知识体系设置训练题组,题目特点要与习题相近但应有明显差异,以有效地发挥促进学生的发展。

    3)做题结束后,要选择一至二道典型题让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误区,并指导学生的做题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

    ①选题时要注重针对性、典型性、代表性,要控制题量和难度,要在知识的重点、学生的疑点和不同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题目。

    ②要注意抓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③通过多样性的练习,帮助系统整理;通过对比性的练习,帮助沟通与辩析;通过综合性的练习,提高应用能力。

    ④问题的解决过程不要搞成了“导游讲解式”,要让学生经历思路与方法的形成和提炼过程。

    2.独立规范训练,互动探究疑难

    通过强化练习,一是深化对所用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二是进一步掌握应用的思路、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三是培养审题规范和解题规范的习惯。学生对老师投放的跟踪练习题,要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探索,在探究过程中注意领会相关解析例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

    1)要限定时间、规范过程,深入思考、领会方法。

    2)解题的规范标准一是能够反映出自己的思维过程,二是能够用学科术语准确进行表述自己的意图,三是要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五、题型方法归纳

    在学生完成跟踪训练题之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暴露自己的问题,及时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

    1.评析学情信息,强化题型意识

    要使通过例题所探究出来的解题方法与解题规律被学生准确掌握,并能灵活地迁移应用,一是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解题进行领会和内化,二是要通过解题思想的互动交流——争辩和评析进行完善。所以教师必须创设交流平台,让学生的探究成果得到充分的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分享的愉悦,在争辩中得到完善和提高。主要应做好三方面:

    1)学情的充分展示:正确的解法要展示完整,错误的解法要暴露彻底,不会做题的要表述情景。

    2)学情的充分评析:正确解法的基本思路,优秀解法的思维技巧,错误解法的思维误区。

    3)题型的归类梳理:按解题所用的学科知识归类,按解题所用的学科方法归类,按题目的学科情景归类等。

    需要注意的是:

    1)学情信息的反馈要具有代表性,使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2)对错误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否定了事,要注意评析策略,要教师点评与学生争辩相结合,突出思路点拨,旨在运用设置过渡性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台阶,实现自己的问题自主解决。

    3)要强化题型意识,注重解题规范;题型归类要按其功能进行,不要简单地按答案的呈现形式进行。

    2.题型方法梳理,提升迁移能力

    一道题目做错了,如果排除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那么所暴露出的便是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真正把薄弱环节弄懂、弄通,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是提高解题能力最有效的捷径。通过题组训练,对问题探究中形成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感悟,在老师的调控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通过争辩对存在不同看法的问题达成共识,然后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梳理剖析,按题型进行反思整理,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

    梳理的主要内容有:错误形式——知道什么样的是错误的;错误原因——知道是为什么错的;错误纠正——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错误反思——知道怎样才能避免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

    1)展示要充分,不能只说答案,要突出思考方法和基本过程。

    2)要按题型进行思路和方法的梳理,以实现通过解决一道题,学会解决一类题。

    3)强化三题落实,即典型习题、新型习题和出错习题,提升迁移能力。

     


    上一篇:【考试研究】2024届高考政治十大题型解法及主观题答题要求
    下一篇:高考前回归教材非常重要!

    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校长风采

    校园风光

     

    东瓯快讯

    校园动态

    通知公告

    教学科研

    初中部

    高中部

    校本研训

     

    德育之窗

    初中部

    高中部

    校园安全

    垃圾分类

    党团建设

    党建园地

    团旗飘飘

    教工之家

     

    师生风采

    教师频道

    学生频道

    招生报名

    招生动态

    文化建设

    教育品牌

    办学目标

    育人目标

    办学理念

    一训三风

    校徽释义

    校歌

     

    思政学科基地

    思政学科基地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