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学科基地

  • 思政学科基地

  • 2024--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必修1-4)知识点简明整理
    发布时间:2023-12-09浏览:0

    来源:“真知局”微信公众号等,本站转载本文旨在助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研,向原作者和平台表示衷心的感谢。

     

     

    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决定因素):生产力(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积极的因素)

    2、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没有剥削和压迫、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劳动中平等互助、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产品全部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租,占有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和少量土地,劳动成果少部分自己支配。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主要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关系、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生产过程中建立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主要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3、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为私有财产。

    4、国家的实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有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6、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7、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标志:184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8、十月革命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跨越,开启人类历史新起源。

    9、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10、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1、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①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②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③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1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4、改革开放的意义:(1)四个面貌、三个飞跃:改革开放极大西变了中国的面貌、 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 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 完善 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 小康富裕 的伟大飞跃。

    (2)一“路”一“法宝”、两个“关键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是决定当代 中国命运 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关键一招。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6、我国“一变两不变”: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两不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17:中国梦的本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8、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成就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9、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阶段:一、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1、我国的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2、非公有制经济经济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4、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25、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1)、党的领导;(2)、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3)、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能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

    26、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常用经济手段:财政政策(税收、财政支出等)和货币政策(利率、信贷等)。

    27、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8、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部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29、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1)、建设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2)、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3)、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30、我国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

    3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构成:社会保险(社保体系核心)、社会救助(生活生存最后一道防线)、社会福利(最高层次社会保障)、社会优抚(特殊社会保障)。

    32、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3、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34、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意义:(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根本立场:人民立场;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党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基本执政方式)。

    36、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发挥着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37、我国的国体(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38、我国民主的特点: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我国对内职能: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对外职能: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39、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0、人大代表:我国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职能: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4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民主的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42、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地位: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内容:(1)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2)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根本活动准则:宪法;(4)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43、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主题:团结和民主。

    47、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地位: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自治组织:农村——村民委员会,城镇——居民委员会;人民群众直接行驶的民主权利: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8、法律的产生: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律的本质: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职能:既有政治职能(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又有社会职能(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4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50、法治国家是指: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行政机关推进严格执法的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规范执法、坚持公正执法、坚持文明执法。公正司法的要求:司法的程序要公正、结果要公正。

    5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53、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4、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55、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多样性。

    56、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57、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58、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5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0、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而实践能把人们观念中的东西变为现实。

    6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62、真理具有客观性、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就是真理,不可以推翻,但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6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6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6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66、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7、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是人生重要向导。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

    68、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功能: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69、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

    70、保持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哲学道理: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6、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思维的方法认识事物。

    7、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8、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9、前途是光明的,道理是曲折的,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0、矛盾具有普遍性,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1、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抓重点,兼顾次要矛盾。

    13、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要求看问题要全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1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上一篇:选必三《逻辑与思维》核心问题
    下一篇:必修2 《经济与社会》高频易错100题(含答案)

    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校长风采

    校园风光

     

    东瓯快讯

    校园动态

    通知公告

    教学科研

    初中部

    高中部

    校本研训

     

    德育之窗

    初中部

    高中部

    校园安全

    垃圾分类

    党团建设

    党建园地

    团旗飘飘

    教工之家

     

    师生风采

    教师频道

    学生频道

    招生报名

    招生动态

    文化建设

    教育品牌

    办学目标

    育人目标

    办学理念

    一训三风

    校徽释义

    校歌

     

    思政学科基地

    思政学科基地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