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学科基地

  • 思政学科基地

  • 2024高考时政热点丨标注版!这些提法是高考命题重点(附真题)
    发布时间:2024-01-19浏览:0


    来源:“真知局”微信公众号等,本站转载本文旨在助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研,向原作者和平台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总结了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其中有很多新提法,传递重要信号。

     

    01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会议指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此前的“发展是硬道理”,到“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是一种与时俱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副所长盛磊对中新财经表示,会议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基于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既是为明年经济工作指明方向,也是对二十大报告“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现实回应,更是对十八大以来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推进,体现了战略的一致性、延续性,又反映了政策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围绕高质量要求创造更多发展空间,着力释放更多内生动能。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对中新财经表示,新时代的发展必须聚焦于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品质民生等任务的实现。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中新财经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经济质量与效益,而不再唯速度和规模马首是瞻。

     

    02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为最大的政治

     

     

     

    会议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这实际上明确了下一步各方面工作中最大的‘指挥棒’。”董煜认为,“最大的政治”意味着各方面都要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当中来。

     

    董煜表示,会议在对干部提要求的时候特别强调“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实际上就是通过“最大的政治”给各个领域工作提出了一种确定性,不管环境怎么变化,都要抓好高质量发展、抓好经济建设,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盛磊认为,本次会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首先是重申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条道路“走得通、行得稳”的重要意义,进而也要求我们在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回归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初心,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推动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力。

     

     

     

    03

     

    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

     

    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此次会议在稳中求进的要求基础上,又进一步增加了“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新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负责人对媒体指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关键是把握好蕴含其中的辩证关系。在“稳”的基础上推动“进”,通过经济结构、发展质量、重大改革上的“进”来实现“稳”。在“立”和“破”上也需要把握好先后顺序,否则会影响经济发展大局,这也是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

     

    盛磊认为,“稳中求进”的提法一以贯之,加上“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体现了中央稳增长促发展的信心决心,强调了在发展中破解困难,在增长中化解风险的工作思路和实现路径。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会议提出“先立后破”,目的是要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避免之前出现过的盲目求快或一刀切的做法。涉及到“立”和“破”的领域,除了能源结构之外,还包括经济新旧动能、房地产发展模式等。预计在新机制正式成型之前,原有的模式还将运行一段时间。

     

    04

     

    把非经济性政策

     

    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会议要求,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盛磊认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就是要推动各部门进一步强化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密切配合、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在具体工作上,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更加注重政策安排的轻重缓急,防止出现“合成谬误”问题,打好政策组合拳,维护好稳定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

     

    在朱克力看来,非经济性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制定宏观政策时,需将这些非经济性政策纳入重要考量,确保宏观政策的一致性与协调性。这就需要对非经济性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评估,以确保其与经济政策之间形成协调配合,最大限度避免政策层面的“合成谬误”或“分解谬误”等情形。

     

     

     

    05

     

     发展新质生产力

     

     

     

    会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在外界看来,这是一种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数据显示,中国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

     

    温彬认为,着眼于发挥科技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的引领作用,会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发展路径。

     

    朱克力认为,科技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可推动产业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这就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

     

    06

     

    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会议指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温彬表示,会议将消费和投资联系起来,意味着政策将不再孤立地刺激消费和投资,而是放眼长远,兼顾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效率,力争实现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追求1+1>2”的政策效果,提高内需增长的可持续性。

     

    朱克力认为,消费和投资一体两面,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撑。为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和扩大有效益的投资,需要协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

     

     

    2023全国甲卷-142022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经济运行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下政策举措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的是

    ①加强对服务消费的金融支持  ②减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

    ③加大对民生工程建设的投入  ④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加大服务消费金融支持,属于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消费,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①对。减少地方政府专项债权发行,地方财政支出减少,投资的力度下降,属于紧缩的财政政策,不利于扩大国内需求,②不选。加大对民生工程建设的投入,发挥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支持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③对。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规模收缩,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属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利于扩大国内需求,④不选。

    (2015全国2)21.2014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我国经济九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辩证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

    ①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②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③制约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已经解决

    ④推动我国解决平稳健康发展的新的体制机制已经形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中国经济30多年调整发展后呈现出的客观状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本题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材料设计题干,结合辩证法理论,其目的既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大势的了解程度,又要考查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以期达到督促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并能运用辩证法加以分析的目的。

     

    把握此题的关键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辩证法的观点分析意味着什么,这是解题的发力点。经济“新常态”是针对于“旧常态”而言的,这里的新就意味着事物有质的变化。这种质的变化就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的嬗变,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①正确。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加合理的阶段演化,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一定会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②正确。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只是意味着它有了新的特征,并不意味着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已经解决。③不正确。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只是说明,经济发展方式的嬗变,经济增长形态的跃迁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切换,并不意味着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新的体制机制已经形成。④不正确。


    上一篇:2024年高考政治高频错题赏析
    下一篇:【教学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思考

    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校长风采

    校园风光

     

    东瓯快讯

    校园动态

    通知公告

    教学科研

    初中部

    高中部

    校本研训

     

    德育之窗

    初中部

    高中部

    校园安全

    垃圾分类

    党团建设

    党建园地

    团旗飘飘

    教工之家

     

    师生风采

    教师频道

    学生频道

    招生报名

    招生动态

    文化建设

    教育品牌

    办学目标

    育人目标

    办学理念

    一训三风

    校徽释义

    校歌

     

    思政学科基地

    思政学科基地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