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学科基地

  • 思政学科基地

  • 高考政治:《经济与社会》核心考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2-07-06浏览:0

    来源:“真知局”微信公众号等,本站转载本文旨在助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研,向原作者和平台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一课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的构成要素: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公有制经济

     

    (1) 地位:主体地位。

     

    (2) 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 为什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公有制经济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作出贡献)

    ②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发展生产)

    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实现共富)

     

    (4)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和质的优势)

     

    (5) 如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①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造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②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6)国有经济

    ①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②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③混合所有制经济通常采用股份制形式,股份制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补充:为什么要国企改革

     

    ①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③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调动不同主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非公有制经济

     

    (1) 范围: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2) 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地位+作用)

    ①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②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怎样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①要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

    ②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③要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贯彻落实包括市场准人、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④要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⑤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补充: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为什么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①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②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

     

    ③有利于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市场调节

     

    1.资源配置

    (1)原因:人的需求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 手段: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1)机制: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

    (2)优点: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域和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劣汰。

    (3) 缺点: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单靠市场调节的弊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导致收人差距拉大。

     

    二、市场体系

     

    1.作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措施:

    ①形成体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②建立规则: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要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

    ③完善机制: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①.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②.显著优势: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

    ③.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④.内在要求:科学的科学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四、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1.政府的六个经济职能

     

    (1)通过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3)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

     

    (4)通过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5)通过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

     

    (6)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科学的宏观调控(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

     

    (1)含义: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

     

    (2)目标: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拓展:财政政策:国家通过财政收人与支出政策(税收、债券、转移性支付)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等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①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实施扩张性、积极政策;

     

    ②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实施紧缩性、消极政策;

     

    ③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实施稳健的、中性政策)

     

    3. 如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②激发企业活力,企业外部必须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通过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投资积极性。

     

    ③加强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④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实施科学、适度的宏观调控。

     

    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含义: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意义: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須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新发展理念的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領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④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⑤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共享发展,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关系

     

    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要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原因:

    ①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③才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主要内容:

    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③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人分配体系。

    ④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⑥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3.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3.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分配制度

     

    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制度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原因: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1)形式:公有制企业中,工资+奖金+津贴;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

     

    (2)原因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1) 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

     

    (3) 积极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我国居民收入来源: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5.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 1) 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 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原因:收人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人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人分配关系。

     

    2.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①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人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两个同步)

     

    ③初次分配方面,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④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

     

    ⑤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Ⅵ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人;增加低收入者收人,扩大中等收人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⑥必须坚持消除贫困。

     

    三、我国的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含义: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

    2.社会保障制度的形式和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1)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减震器”。 通过防范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稳定功能)

     

    (2)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国民经济再分配,能调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调节功能)

     

    (3)通过分担与责任共享,充分发挥社会互助的功能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互助功能) 

     

    4.如何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①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

     

    ②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③要做到权责清晰,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④总之,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上一篇: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 易错易混 答题模板
    下一篇:必修三《政治与法治》考前必背知识点

    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校长风采

    校园风光

     

    东瓯快讯

    校园动态

    通知公告

    教学科研

    初中部

    高中部

    校本研训

     

    德育之窗

    初中部

    高中部

    校园安全

    垃圾分类

    党团建设

    党建园地

    团旗飘飘

    教工之家

     

    师生风采

    教师频道

    学生频道

    招生报名

    招生动态

    文化建设

    教育品牌

    办学目标

    育人目标

    办学理念

    一训三风

    校标释义

    校歌

     

    思政学科基地

    思政学科基地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