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

高中部

校园安全

垃圾分类

  • 初中部

  • 高中部

  • 校园安全

  • 垃圾分类

  • 中小学校园垃圾分类实施指南:共建绿色校园,从正确分类开始
    发布时间:2025-03-27浏览:0

    一、明确分类标准,规范投放流程

    校园生活垃圾统一按“四分类”执行:可回收物(蓝色桶)、有害垃圾(红色桶)、厨余垃圾(绿色桶)、其他垃圾(灰色桶)。  

    可回收物:废纸、塑料瓶、玻璃、金属等,需保持清洁干燥后投放至指定回收点。例如,牛奶盒应剪开洗净晾干。  

    有害垃圾:废电池、过期药品、灯管等,需轻放至专用红色容器,避免破损

    厨余垃圾:食堂及果皮等易腐垃圾需沥干水分,单独投放,严禁混入塑料袋等杂物。  

    其他垃圾:受污染纸巾、一次性餐具等,投放至灰色桶,统一转运处理。  

    二、合理配置设施,优化校园环境  

    1. 分类容器全覆盖:教室、办公室、食堂等区域按需设置四类垃圾桶,标识清晰;公共区域至少配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双桶。  

    2. 智能设备辅助:试点引入“环保银行”智能回收箱,扫码投放可积分兑换奖励,提升分类积极性。  

    3. 特殊场所管理:实验室、医务室需单独设置有害垃圾暂存点,并严格记录台账,确保安全处置。  

    三、强化宣传教育,培养分类习惯  

    1. 课程融入:通过班会、科学课渗透分类知识,低年级以游戏互动为主,高年级结合实践调研。  

    2. 主题活动:开展“变废为宝”手工赛、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组织参观垃圾处理厂,深化环保认知。  

    3. 宣传矩阵: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电子屏等普及分类方法,定期更新“分类红黑榜”,营造氛围。  

    四、家校社联动,推动全民参与  

    1. “小手拉大手”行动:鼓励学生担任家庭分类监督员,带动家长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的辐射效应。  

    2. 源头减量倡议:推行“光盘行动”、无纸化办公,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  

    五、完善监督机制,确保长效落实  

    1. 责任到人:班级设立“环保委员”,监督每日投放;教师办公室实行轮值制,纳入文明评比。  

    2. 考核激励:将分类表现纳入师生评优评先体系,对优秀班级、个人给予表彰。  

    让我们携手行动,以分类“小习惯”守护地球“大环境”,让绿色成为校园最美的底色!  



    上一篇:该页为第一页
    下一篇:垃圾分类意义

    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校长风采

    校园风光

     

    东瓯快讯

    校园动态

    通知公告

    教学科研

    初中部

    高中部

    校本研训

     

    德育之窗

    初中部

    高中部

    校园安全

    垃圾分类

    党团建设

    党建园地

    团旗飘飘

    教工之家

     

    师生风采

    教师频道

    学生频道

    招生报名

    招生动态

    文化建设

    教育品牌

    办学目标

    育人目标

    办学理念

    一训三风

    校徽释义

    校歌

     

    思政学科基地

    思政学科基地

     

    联系我们